章萍:幼儿园的课程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的,旨在推动幼儿在原有水平上不断朝向发展目标取得进步。所以,课程容易被认定为事先确定的目标、活动、内容等的集合。 沙一:从现实来看,课程的确离不开预先的框架性设定,教师必须对幼儿每学期、每月、每周、每日的活动进行切实的规划和安排,保证幼儿参与到丰富的活动中。应该更加贴近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贴近幼儿的学习特点,更加贴近幼儿的生活,更加贴近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朱颜玉茹:课程是一个过程,老师的角色是一个开放的引导者,而幼儿才是课程的主角。我们要及时了解幼儿的经验,通过活动丰富幼儿的体验,建构幼儿多元的经验。 陆晓绒:在日常活动中,我也会遇到类似“该不该追随孩子兴趣去探究冰块”这种问题,通过这个文章中相关名师的回答让我明白了,在“尊重幼儿”理念的影响下,教师已能从“道理”上知道在课程实施中“应该追随孩子的兴趣”或“应该允许孩子追寻自己的兴趣”,但是,当理念遇到现实时,教师遭遇到了挑战。显然,教师们也欣赏那些符合正确理念的追随幼儿兴趣的做法,甚至会因为自己没有追随幼儿的兴趣、不够尊重幼儿而自责。但是,当自己真的遇到这样的机会时,我们通常会“要求”“启发”“引导”幼儿回到原来安排的活动中。 顾丽亚:老师很多的思虑和担忧在瞬间集中出现,这其实更多的是老师的“选择”,也是考验我们专业能力和对相关事物教育价值判断的时候。但是,不管怎么样,我们要清楚的是:老师从幼儿的生活、游戏、成长中遇到的困难、感兴趣的对象和内容、当下正在表现出兴趣的活动中发现幼儿的发展需求,从而结合幼儿的发展目标生成课程,必然会逐渐成为提升我们专业水平的重要途径。 俞炜:我们要看到预设的重要性,也要重视生成的活动。教师在制定预设良好的计划时,要为幼儿的生成作铺垫。在设计预设活动时,除了预设活动要考虑幼儿的原有经验、生活中幼儿的参与性、如何使幼儿有直接体验外,还要考虑哪些活动更能激发幼儿的兴趣,会生成新的活动。 顾晓迪:作为教师的我们不光要重视主题的"预设"活动,更要重视关注幼儿的兴趣,鼓励他们去发现、探索,让"预设"与"生成"不断地循环往复,相互交融、有效渗透,使促进幼儿主动学习,获得多方面发展。 丁莉:幼儿一日生活皆课程,通过上海贺蓉教授的回答,我能够更加清楚地明确“课程游戏化”理念,本着尊重幼儿,追随幼儿的初心,灵活、机动、有效地组织孩子们感兴趣的一日生活环节和活动。 曹艳梅:当然除了教师有能力有需要作这样的事情外,更多的还是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按照《指南》《纲要》和园部的课程安排来进行一些预设的活动,给孩子以系统的、全面的、多元的教育。 龚懿:“预设”和“生成”这两个词汇在我们的日常活动中十分常见,而且几乎是每个老师都会遇到的问题,文章中的许多观点和实例能够给予我们老师很大程度上的灵感。 袁迎春:正当每个班的课程行进过程中,学习了贺蓉老师的推文,收获颇丰。每个老师都根据自己班里课程实施情况与幼儿的发展情况对比文章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