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环境重建:课程空间的表达与创造 课程的协同统筹带来的是环境的重塑与创造。在环境改造与优化的实践研究中,我们通过大量的阅读、学习、讨论,达成了环境创设的共识和原则。幼儿园环境既是孩子身体的居所,也是心灵的安放之处。能够满足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的环境才是一个好的环境。中心引领老师们做这样的思考:环境对儿童意味着什么?教师通过创设环境在“创造”什么?环境与幼儿园课程、幼儿园文化之间的关系等等。幼儿园环境的变化,每一次的丰富、完善,甚至修建都应该是“儿童视角”下的产物。体察儿童的需要,和儿童共同讨论,才能创设出适合儿童发展的环境。通过前期的环创实践研究,我们整理出了一些幼儿园环境创设指导意见以及环境创设优秀案例:包括有文化质感的幼儿园公共环境,“家”文化空间的班级环境,自然、赋能的户外环境三大板块。比如班级里的主题墙环境创设:孩子们每天学习的计划、过程与反思,都会展现在和儿童身高相等的主题墙上。随着每个月学习与生活的进行,主题墙从空到满,再到空,成为课程实施中非常重要的“帮手”,也是孩子们盘点生活、重温成长瞬间的秘密武器。 2.时间重设:课程实践的调整与深化 课程的“程”是一种规定性,有内容的规定性、顺序的规定性,当然也有时间的规定性。儿童的一日生活本来是完整的,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节律,但他们在幼儿园的生活往往被成人依据成人世界的时间,人为地切割为一个接一个、相等时长的活动安排,不论是游戏还是教学活动,抑或户外活动,都被切割成较为均匀的活动单位。原有的“幼儿一日作息制度”将一日生活细化为16个具体环节,来园、谈话、游戏活动、自主用点、集体教学活动、整理等,教师与幼儿每日需要频繁地在活动与活动之间进行衔接切换,加上班级幼儿人数较多,这种集体同步的转换所需时间更长,教师与幼儿常常处于“赶时间”之中,这造成了有限时间内工作的紧张感和压力感。因此,我们对原有的“幼儿一日作息安排”进行了调整与重构,更趋向于满足幼儿真实的学习与生活需求,尊重并关注每一个个体儿童的表现表达,倡导大时间观,合并同类活动的实施时间,推动幼儿深度学习。这种整合使一日活动安排以板块的形式呈现,将幼儿的一日生活分成了生活、游戏、运动三个类别,每一个板块中,涵盖了多种可能性,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孩子们的具体情况进行张弛有度的选择和把握。经过一段时间验证,新的弹性作息流程带了两个改变:一是教师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开始根据幼儿的兴趣、需求及课程特点灵活把握各环节安排和时间。二是幼儿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时获得了社会交往的时间和机会。生活活动独特的教育价值慢慢回归到幼儿一日生活中,并得以被挖掘。 |